登录 | 注册 诗人档案首页
邵红霞
邵红霞的诗词

写在后边的话(于德水自传《呼唤》代跋)

发布时间:2015/12/6 22:34:28      0阅读数: 304

写在后面的话

 

  时值盛夏,经田子馥老先生多次润色,一些诗友的共同努力,日本遗孤于德水先生用真情书写的这本回忆录终于得以面世,了却了德水先生的一桩心愿,足以告慰他那颗远在日本鹿岛怀念中华、思念旧友、呼唤和平的心了。

 

  这本回忆录以朴素的文字记述了于德水先生六十余年的亲身经历,饱含了他对中华父母的感恩、对中国文化的痴迷和对侵略战争的控诉。于老先生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生活简朴,为人谦逊、平和,从不招惹是非,一切事情主张“和为贵”。可就是这样一个谨小慎微的老实人,竟然是侵略战争的直接受害者。得知身世后,他痛苦,他失落,他甚至觉得自己的生命都是罪恶的,愧对养育了自己的中华民族。为此,他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写出来,用铁的事实来告诉世人:战争带给这个世界太多的灾难,人们千万不要忘记曾经的痛苦,要把维护世界和平当成所有地球人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和平,才能有和谐的社会和安定的生活;才能有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足;才能有幸福的家庭和快乐的人生!

 

 

  说起来,我与德水先生有一段难解的骨肉之缘。20069,在一次诗友雅聚中与德水先生相识,了解了他坎坷的经历,更从他的《寸草园诗稿》中读懂了他对诗词的热爱和对中国的眷恋,几次为他发自肺腑的挚情感动的落泪。而老先生亦喜欢我的直率和坦诚。当他从我的文章中得知我母亲姓于的时候,便执意要认我为外甥女--他说他从小孤单,没有兄弟姐妹,养父母去世之后就更没有什么亲人了--感于老先生的诚恳和孤独,我愿意奉献给他应得的一份亲情,便欣然认下了这个“日本舅舅”,我善良的父母也亲切的接纳了这个有着日本血统、中华情怀的弟弟。2007113,在长春诗友翟致国、寇彦龙的主张、支持下,全省20位诗人在长春宴集,见证了热闹的认亲场面。从此,我便称德水先生为“舅舅”,而他总是亲昵的叫我“傻丫头”。

 

     虽然德水舅舅深深眷恋着这块生活了多年的土地,但是人老了毕竟要“叶落归根”,其儿女也早已在日本定居,尤其是对先天疾病的小孙子的抚养已经力不从心,需要安置,无奈中他只得东渡日本。自从做出这个痛苦的决定后,舅舅的情绪就一直不大好,时常黯然落泪。20074月7日,是德水舅舅62岁寿辰,距离他离境也只有13天的时间了,为了安慰老人,我邀集省内诗友20余人宴集长春七一大厦为舅舅祝寿,同时也是为他赴日送别。席间,大家商定以“大江歌罢掉头东”为韵,写诗送别德水舅舅。该消息经“海内诗文”、中华诗词论坛、东北网佟江诗潮等网络平台公布之后,诗坛反响强烈,大家不论是否与其相识,都为于老先生热爱中国、孝敬父母、痴迷诗词、反对侵略、主张和平的赤子情怀所感动,短短13天时间,便有吉林、辽宁、黑龙江、江苏、四川、海南、湖南、北京、天津等省市的49名作者以诗作318首相赠德水先生,更有朋友用书画作品来表达对德水先生的敬重和安慰。德惠诗社社长寇彦龙与德水先生交好多年,感动于大家的一片真情,更钦佩德水先生的高格厚德,怜惜其悲凉的身世,主动出资将网上网下送别的诗词汇集成《江风河韵》一书,以资纪念,其行止令人赞叹。

 

  德水舅舅出国前,完成了这部回忆录的手稿,并且将出书有关的系列工作托付给了田子馥先生。田老先生虽然已年至古稀,每天的文字工作依然十分繁忙,不过他欣然接受了这项重托,多次对手稿进行修改、润色,并亲自设计版式、联系排版、印刷等事宜,对本书的出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笔者也参与了打印、校对、查找资料照片等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吉林诗友奚晓琳(网名“林中小溪”)也一直关心着这本书的出版事宜,当得知经费尚未落实的情况时,主动出资,愿意替远在大洋彼岸的于先生垫付印书费用,并亲自将存折送到长春,令人十分感动。再此,一并向为本书出版而多方奔忙的所有朋友表示衷心的谢意!我替远隔沧海的德水舅舅给大家鞠躬了!谢谢!

 

 

                    邵红霞

                 2007730  于长春

 


0条评论诗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