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诗人档案首页
孙德振
孙德振的诗词

诗词平仄韵律谈

发布时间:2015/11/30 7:29:44      0阅读数: 1056

诗词平仄韵律创作谈

河南  孙德振

什么叫诗词: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引发共鸣。诗能够自成一格,也能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如诗剧、圣诗、歌词或散文诗,文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诗”根源于简洁、有力地想像觉察,或与经验、想法、情绪反应作联想,将意义、意识和潜意识的表现、象征化、正式或非正式的式样、声音和韵律等以某种规则加以重组安排。这种文学类型包含叙述性、戏剧性、讽刺性、训诫式、情色和个人形式。

中国诗很多时称为“诗词”或“诗词歌赋”。中国的诗词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诗词有《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等。据赵翼统计《左传》引《诗经》有二百一十七处。唐宋元是诗词鼎盛的时代,一般称作唐诗、宋词、元曲,但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唐以前已经出现,在唐宋之后亦有很多人创作诗词。诗词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据考证有不少诗词本来是可以歌唱的,但大多数音乐已经失传。明清两代章回小说和戏曲兴起,不少小说和戏曲之中亦含有诗词。民国时期五四运动推广白话文,不少人开始创作现代诗,打破了以往诗词对格律的要求

: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王力先生说: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可见,诗和词本是同根同源的,只是各自的外形特点不同罢了。  
    
诗词的分别:时间上讲,一般认为诗开张在战国,词发于残唐五代。对于古代大多数的士大夫来讲,诗关乎功名利禄,文人作诗都是在作文章的另一体,是主业,词是副业,诗主而词辅,有写诗不作词的,而作词不写诗的就很少,所以词还有一个名称:诗余”——到清代有一点不同,词格外获得妇孺的热爱,清词中有好几位有名的姐姐就没有什么诗作流传。诗和词的区别,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意思很明显,好像有位先生是这样皆是的:用对比来讲:给人的感触印象上,诗刚,词柔;表达的手法上,诗直,词曲;情意的表露程度上,诗显,词隐;性别上(来由和归属),诗男,词女。
   
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文学体裁,诗词是有着它自身特质的,且看微论。
一、诗体初论
汉魏六朝诗,一般又称古诗,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显然,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但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无配乐,亦称乐府,又称歌行体。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新乐府运动,借旧体,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古体诗(注意:古体诗不是古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又叫古风,是诗人依照古诗的作法创作的。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基本上不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不仅有格律的限制,而且必须同时符合平仄、押韵、对仗三要素。
(一)平仄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说: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可见,平仄知识是近体诗创作者必须了然于心的问题。
概念:平仄即: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我国近体律诗对平仄的要求,必须遵循以下几条总的原则:
1)在一句之内,平仄以音步为单位交替相间,即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便是平平。最后一字若是韵脚必为平,非韵脚必为仄。
2)在一联之内,上下两句的平仄以音步为单位双双对立,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3)在两联之间,相邻两句的双数字(即五律的第二、四两字或七律的第二、四、六三字)的平仄两两相粘(即一致),从而平粘平,仄粘仄。
节奏点上的第二四六这三个字,要求是相当严格的,而对于第一三五这三个字却相对较宽松,往往可以通融。律诗的平仄起式,总的说来不外平起式(起句前两字为平平)和仄起式(起句前两字为仄仄)两种,相应地,下句首两字必为仄仄和平平,一联之内构成平起仄收式或仄起平收式。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二)押韵
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句子押韵,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月光光》童谣)

“不因气压摇摆,只因有你拥戴。”(《我的骄傲》歌词黄伟文)

“你「精」我都「精」,饮杯竹叶青。”(「竹叶青」广告语)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的方式,古体诗比较自由,可隔句押韵,亦可句句押韵;可平声押韵,亦可仄声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并且换韵形式多种多样。而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则有定规:必须按照《诗韵》押韵。   

《诗韵》又称平水韵,是唐宋以来形成的专门为写格律诗而编写的一本官修韵书。平水韵是指1252年刘渊主持编撰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书中共107韵,比他少前的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则分106韵。因为刘渊是平水人,所以后人把106韵体系的韵书,叫做平水韵。直到明清时代,写旧体诗词的人都以这部韵书为依据,直到新文化运动,才有些改革。平水韵把《广韵》的206韵缩编为106韵,是一个进步。1324年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取消了入声字,更缩编为19个韵部。但到了明清时代,朝廷还是坚持用平水韵,这大概也是南北学派的思想差异吧。解放后,我们推广普通话,以现代汉语为基本语音,六.七十年代有《现代诗韵》(共17个韵部)。八.九十年代,又有了新十四韵等。

《诗韵》明确规定了具体的韵脚,写格律诗时必须在同一平声韵中选用韵脚。细规如下:
1)一律以平声押韵(因古体诗允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2)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排律(五排、七排)犹不例外;
3)不论五言、七言都必须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但首句可以入韵,亦可以不入韵;
4)押韵句的尾字是平声,与之对应,不押韵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尾字由于是仄声,不押韵句的尾字必须相应变动为平声,与五律、七律正格相对)。
王力说:原来诗的首句可不入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王力《汉语诗律学》)。由于首句可以入韵亦可以不入韵,因而首句押韵可借临韵。比如某绝句押韵,则首句可以不押韵;若押韵,可押本韵,亦可押临韵韵。从而一东与二冬通押(通韵),达到以的目的(谓之衬韵借韵)。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该诗首句入韵字属冬韵,而属东韵,即是以冬衬东

(三)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

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近体诗除了律诗的二三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外,律诗的一四联或绝句也可依作者的创作意念表现对仗的形式(称隔句对或扇面对)。因此,对于初学近体诗的朋友,只要熟读《声韵启蒙》,对仗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
二、填词初论

诗余之名,一说是由于唐人乐府七言绝句之衍变为长短句;一说是指诗降为词,词是诗之余绪,这里反映出对词的轻视。当初民间新曲主要是通过歌女
们的曼低唱传到文人手中的。这些文人大都生活比较浪漫,在对酒当歌之际,为了佐欢遣兴,销愁解闷,漫笔偶成,付诸歌喉。虽然是在脱离音乐后才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而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但词同歌曲结合在一起时的外形特点却保留了下来。不同曲调的歌词,它的段数,句数,韵数,字数和平仄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格式,即词调,连同词调特定的名称——“词牌一起传承着作为后人继续填词的标准被收录汇编在词谱里。
 

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规定。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由。词律也有比诗律远为解放者。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

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 如,浑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体也有其局限性。一般说来,词的篇幅不长。《词谱》所载,最短的单调《竹枝》为14字,最长的《莺啼序》为 240字,不比诗歌行数可以无限增多。王国维所谓词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并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言下之意,词的境界比诗狭窄。词的篇幅短小,是对词境及其表现能力的一种严酷限制。

那么,填词有哪些要求呢?且看下文:
(一)押韵
唐人填词用当时的诗韵。五代至宋,并无专供填词的韵书,词家填词时间或杂以方言,韵部比诗韵略宽。清代沈谦编的《词韵略》,戈载编的《词林正韵》,都是归纳宋词参酌审定的韵书,反映了宋词用韵的一些情况,为近代习词者所遵用。由于宋代语音较之现代语音变化较大,部分韵目已经不再协韵,王力先生编著的《诗韵常用字表》为现当代词家所借鉴。
填词押韵,从韵脚来看,有三条规则:
1)平声韵(阴平,阳平)独押。

如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是用阴平字起韵,阳平”“”“”“叶韵的。
2)仄声韵的上声、去声通押。

如苏轼的《卜算子》(△表示押仄韵的字):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粞,寂寞沙洲△冷。
是用去声字起韵,上声的”“”“叶韵的。
3)仄声韵的入声独押。

如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是用入声字起韵,”“”“叶韵的。
一般而言,词牌都规定了用韵情况,如《浣溪沙》是五平韵,《卜算子》《鹊桥仙》是四仄韵,《忆秦娥》《满江红》皆以去声韵为正格。
(二)平仄
讲究平仄的目的,是要根据汉语声调的特点有意识地安排一种高低急速互相交替的节奏,使词句具有优美的声律。不仅咏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还能加深意境,激发情感。词的句子结构一般和律诗相同,平仄一般也合于律诗的平仄。
比较固定的平仄格律,是古代作家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反复探索逐渐形成的。词的平仄格律亦不例外。

一般而言:
1)小令的平仄较严,中调、长调的平仄较宽;
2)除词谱注明可平可仄外,其它字句的平仄多数较为固定;
3)平仄四声相对比较固定,只有极少部分字允许以入代平,以上代平
4)词句的平仄有些地方比律诗更严,比如五、七言律句第一字的平仄不拘,但有些五、七言词句第一字的平仄却是固定的;并且还有些许平仄固定的拗句,作为词和歌曲曾经密切结合的痕迹永远的保留了下来;
作者认为,词谱校定的平仄,并非绝对不可移易。因此今人填词基本符合词谱校定的平仄格律就行了,不宜过于拘泥平仄四声而以辞害意。
(三)句式
词的句式比较繁富,仅四字句就有上二下二式和上一下三式两种。
总的来说,词的句式因词牌的词谱而已,且大多相对比较固定。如《沁园春》的词谱规定它的第四句必须是上一下四式。为此,毛泽东填《沁园春?雪》时将此句写成0条评论诗友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