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诗人档案首页
黄莽
黄莽的诗词

游婺源诗两首

发布时间:2017/1/17 19:47:47      12阅读数: 2138

游婺源石门山大峡谷    

2016-12-09

潭寒鱼影瘦,鸟啭谷回音。

问道樵夫答,无为胜有心。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近期赴江西参加“中华诗词婺源采风研学活动”所作,写的是石门山大峡谷的见闻和感受。本诗原为一首五律,作者在最终定稿时只保留了四句,不由让人想起祖咏在写《终南望余雪》的故事,让人不由敬佩。

   起句写孟冬天气初冷,潭水清寒,涟漪微泛,诗人对事物细致的观察以及炼字炼句的把握十分准确。首句中的“寒”与“瘦”用得妙而精准,既描写了峡谷之水瘦中见清碧,寒气袭人,又描写了因水寒而游乐的鱼儿有些纤瘦。承句写深林中的鸟儿欢快啼啭,声音悦耳动听,余音荡谷,久久不息。一二句动静结合,以声写静,描绘了当地那清新淡雅、静谧幽深的山水风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句写迷恋婺源美景、畅游已久的诗人正不知所行何路时,却偶遇一个器宇不凡的樵夫,于是便向樵夫问道——“敢路在何方”,生动的描绘出了一幅“问樵夫以前路,风飘飘而吹衣”的高士问答图,若能有大师据此泼墨作画来展示一下,则可谓诗画相合,图文并茂了。此句承转也极妙,句中“道”字一语双关,既指道路的道,也指佛道之道,实写问路,虚写问道,诗人遍访天下名山秀水,追求“佛心道为”,胸怀天下,悟道修道,博采众长,其真诚实乃天地可鉴。末句应前句之问,但作结却出人意料,似答非答,“无为胜有心”这五字曲径通幽,写出了道法自然,淡泊功利的最高境界,读罢让人拍案叫绝。诗人之意不在游,而在乎山水之间也。

    全诗一二句对仗,三四句一问一答,承转灵巧有法,诗中有画,颇得山水诗之精妙,且洋溢禅意,大有古人风范。(谢永旭)



游婺源篁岭

2016-12-10

但闻玉笛声,不见竹相迎。

两岸青山出,中间碧水生。

曹门居隐地,徽派晒秋名。

追梦桃源境,闲来爱此行。


【注释】                 

篁岭:原因竹多而得名。曹门:这里特指此处篁岭村落曹氏人家。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鉴赏】

    初看这首诗的题目,不禁让人想到王维的《竹里馆》一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所不同的是,黄莽的这首五律表现的是一座距今近六百年历史的徽州古村——婺源篁岭。这首诗是诗人游婺源组诗中的一首,展现了古村的原始风貌及当地的民俗习惯。如何将这座古村的特点展现出来,诗人的裁剪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首联先声夺人,完成了听觉到视觉的转换。诗人开篇即写所闻所感:但闻玉笛声,不见竹相迎。也许这种开篇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但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诗人寻访篁岭,首先听到的是笛声悠扬,而因竹多而得名的篁岭,却不见风吹竹林。诗人由这个最初的印象,由竹而笛,由笛入题,足见用心。想象中的篁岭与所见的真实面目大相径庭,那么,篁岭的真实面貌到底是怎样的呢?这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激起阅读的欲望。

    颔联巧妙化句,点出地形特征:两岸青山出,中间碧水生。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两岸青山出”化用李白的山水诗《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之句,将这座古村落依山而立的地形特征表述得十分形象——高耸的青山是篁岭古村的倚靠,将这座山村装点得清新自然,超凡脱尘。“中间碧水生”将古村之水的地理位置交代得很清楚,尤其“生”字用得精妙,仿若看到水口中的碧水汩汩而出,绵绵不绝,缓缓流淌,滋润着篁岭的居民。这座依山傍水的古村,可谓是山清水秀,孕育着古村落的居民。

     颈联写了篁岭的古风民俗和建筑格局。此村为曹氏的避乱之地,故为“居隐地”。此地保存良好的徽式古村落格局,有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风貌及民情民风,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此民俗名闻中外,是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并演化成此地的象征性符号,亦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此联的“居隐地”和“晒秋名”采用错综对,“居地”与“秋名”都是名词性词组,在上下联错开位置相对;“隐”和“晒”这两个动词也是错开位置相对,使得文理更加通顺。

    尾联紧承颈联,以“桃源境”定义此地,并抒发内心的淡泊情怀。桃源境是归隐之所,此地亦是,说明篁岭就如梦中的桃源一般,令人向往。诗人游篁岭,正是追梦桃源,见到了篁岭的一山一水、民风民俗、村落格局,就如同游览了梦想中的桃源一样,真神游也!“闲来爱此行”直抒胸臆,表达了此行的惬意情怀。爱此行,正是爱篁岭的情感体现,正是追求桃源般淡泊的生活方式。有此行,方才领悟到篁岭的魅力所在。诗以“相迎”起,以“此行”结,首尾呼应,气韵贯通,极见风致。

    全诗层层递进,脉络清晰,气顺神出。如果说王维的《竹里馆》给人一种绝俗的况味,那么,这首《游婺源篁岭》则给人一种古朴的味道,让人心驰神往,也想到篁岭走一遭,领略篁岭古村落原汁原味的风貌,感受那一番独特的民俗文化。(张金英)


18条评论诗友评论

全部评论